close

記者/黃政嘉報導

    「自己的力量可以幫助到很多人,而這些人又可再幫助其他更多的人」是促使平日積極推動許多校園公共事務,現為文大學校社團學生會的理事長、就讀法律系四年級的何靜佳同學參與公共事務最大的推力與動機。平常也會留意新聞時事的靜佳,覺得參與公共事務在一邊付出、貢獻的同時,相對的自己也從中成長了很多,例如在待人處事方面不會一昧感情用事,會先就主客觀立場了解、分析事情的狀況,而以理性的觀點就事論事,除了以理服人,同時也以德感人。

    文大新聞系專任副教授賴金波老師認為,關心公共事務、對公共事務有相當程度的認識,就代表知識水準已提升到了某一程度,這就是成熟的表現。如果二十歲的大學生,已經能夠判斷很多人要三十歲才能懂得事,那就叫傑出,一個傑出的學生,一走出校門就已經具備了競爭優勢。

    不大主動關心公共事務、總認為公共事務跟自己沒有太大關聯、或是覺得參與公共事務太麻煩的大學生,賴金波教授說:「這都是大學生沒有責任心的表現,表示其對公共大眾的短視以及對社會的冷漠。」賴金波教授認為大學生如果自詡為知識份子,就應該要有淑世之情懷,不能完全將攸關公眾利益的事置之度外,教授強調這是做為一名大學生的責任,很多國家的重大事件,常由大學生發起,如果只是盲目的熱情,而對公共事務的是非對錯,沒有任何理解或判斷力,又憑什麼去發起或參與重要國是?

    國家大事確實很需要學生的參與,因為純潔又有熱情是年輕人的特質、也是最大的優勢,如果青年人都冷漠,國家社會必失掉很大的動力。但是關心公共事務也不是一昧盲目參與就行,賴金波老師提到,任何人都必須很努力的學習,才不會受一些似是而非的有心人的言論所左右。任何不同的意見或聲音,都必須要經過自己的理性思考與學習累積去判斷,那就不會有衝突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郭肝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